IMR OpenIR
ECAP过程中铜、不锈钢的结构演化和力学性能研究
黄崇湘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李守新
2006-06-1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学位授予地点金属研究所
学位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关键词 不锈钢 等通道转角挤压 结构演化 动态回复 变形孪晶 马氏体相变 纳米晶 室温拉伸行为 强度 延伸率
摘要等通道转角挤压(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ECAP)是制备超细晶金属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层错能的金属在ECAP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形行为和力学特性。本文选用铜和奥氏体不锈钢为原材料,系统研究了两种不同层错能材料在ECAP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和晶粒细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室温拉伸行为。 系统研究了纯铜在挤压1-24道次下的晶粒细化过程和力学性能变化。纯铜经8道次挤压后形成平均晶粒尺寸为304纳米的超细晶粒,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随挤压道次继续增加,动态回复越加显著。此后,晶粒细化程度减弱,晶粒向平衡态转变。挤压24道次后,形成平均晶粒尺寸为266纳米的等轴晶。挤压大于8道次样品的拉伸强度略有降低,但延伸率有所增加。 在ECAP室温且低应变速率变形下,不同晶粒尺寸的铜都可以形变孪晶的方式变形。单晶和粗晶铜的形变孪生主要发生在剪切带及其交叉处,为极轴机制。晶粒尺寸减小到几百纳米时,孪生机制从粗晶的极轴机制转变成晶界发射Shockley分位错的机制。超细晶和纳米晶铜的形变孪生形核于晶界,通过相邻{111}滑移面上连续发射Shockley分位错长大。 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经室温8道次挤压后形成两种纳米晶结构:(1)平均晶粒尺寸为74纳米的α’马氏体;(2)平均晶粒尺寸为31纳米的孪晶奥氏体。研究表明,变形孪晶和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是其主要的细化机制。其中,马氏体相变有两种方式:应力协助马氏体转变和应变诱发马氏体转变。两种转变方式下,α’马氏体与奥氏体基体之间都保持K-S关系。
页数105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16887
专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黄崇湘. ECAP过程中铜、不锈钢的结构演化和力学性能研究[D]. 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0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黄崇湘]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黄崇湘]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黄崇湘]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