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R OpenIR
钢中白点形成的一种机制
刘民治,陈廉,刘盛炎
1983-03-02
发表期刊金属学报
期号2页码:35-41+151-152
摘要到现在为止一直认为,白点的形成过程是先有一孕育期形核,然后再长大的过程。我们运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声发射和超声波等多种手段对钢中白点形成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一、不论白点大小如何,其上总有表面平滑的显微空隙条带。对比试验表明,去氢的无白点断口上仍有同样类型的显微空隙条带。这证明它不是轧制后形成的,而是凝固过程留下的枝晶间隙,或微小氢气泡未被轧合的充氢空隙,这些空隙就是钢中事先存在的白点核。二、热轧后空冷到一定温度,白点从空隙处开始长大。随时间增加,白点断续地缓慢长大,有的白点约二、三十天后长大才逐渐停止。声发射实验表明,不存在白点孕育-长大开裂的声信号峰,只有白点长大的峰。三、白点断口显微形态主要有三种:(1)穿晶的准解理;(2)沿晶的波状条纹;(3)平滑的显微空隙条带。综上所述,白点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没有一定形核期只有长大的过程,核是钢中原来未经轧合的充氢空隙。这一机制还可以用来解释铝合金大型锻件中“亮片”(即氢白块)的形成过程。
部门归属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汉大学
关键词声发射实验:7801 综合研究:3684 对比试验:3337 显微空隙:2100 白点:1980 形成过程:1902 孕育期:924 超声波探伤:776 断口:748 铝合金:669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29865
专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民治,陈廉,刘盛炎. 钢中白点形成的一种机制[J]. 金属学报,1983(2):35-41+151-152.
APA 刘民治,陈廉,刘盛炎.(1983).钢中白点形成的一种机制.金属学报(2),35-41+151-152.
MLA 刘民治,陈廉,刘盛炎."钢中白点形成的一种机制".金属学报 .2(1983):35-41+151-15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民治,陈廉,刘盛炎]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民治,陈廉,刘盛炎]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民治,陈廉,刘盛炎]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