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腐蚀与防护机理研究 | |
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等 | |
2001 | |
关键词 | 腐蚀 金属防腐 金属表面保护 |
完成单位 | 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 |
英文摘要 | 发现宏观压应力可引志应力腐蚀开裂(SCC),纠正了过去认为“只有拉应务才会引起SCC”的传统观念,对于工程设计和事故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验证实奥氏体不锈钢Ⅲ型试样能发生氢致滞后开裂,并证明主裂纹沿原缺口面是由于氢促进蠕变,而沿45°面发展二次裂纹则是由于氢的应变场是非球对称的;直接观察到在高温氧化过程中La<,2>O<,3>以纳米级质点嵌在α-Al<,2>O<,3>氧化膜中,提出稀土氧化物改善合金高温氧化物的新机制;针对金属材料在含硫气氛中的高温腐蚀,提出用线笥规划法和解联立方程-热力学判断法计算金属在高温沸合气氛中的优势区相图,并建立了相应的软件;系统他铁基合金的低温热腐蚀,提出用热腐蚀的电化学机理模型取代传统地盐熔机理模型,对腐蚀动力力学规律和腐蚀破坏形貌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发现表面涂覆CeO<,2>预氧化处理和熔盐中添加稀土氯化物能抑制合金在NaCl-Na<,2>SO<,4>熔盐体系中的腐蚀;提出界面型缓蚀剂的电化学理论体系,据此可由电化学实验数据判别缓蚀剂的作用机理;首次将定态过程稳定性理论引入电化学阻抗谱(EIS),发展了新的EIS理论,使腐蚀电位下的EIS获得了确切的解释; 随机过程理论导出了小孔腐蚀诱导期的电化学噪声(EN)谱功率密度方程式,从实验和理论上证明EN在极低频率下是“白噪声”,在较高频率下是f<'-m>噪声。此外,在研究共铜脱锌机理,提高印定性一的新途径,发展缓蚀剂的新品种和应力腐蚀开裂控制新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创新成果。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成果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68739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 金属腐蚀与防护机理研究. 2001.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