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R OpenIR
微波强化甲烷氧化偶联乙烷二氧化碳氧化脱氢反应耦合制乙烯
张劲松; 杨永进; 曹丽华; 曹小明; 林励吾; 田志坚; 徐龙伢; 朱受民; 李明天; 徐竹生; 刘强
1999
关键词专利技术 生产工艺 微波加热 乙烷氧化脱氢 甲烷氧化 乙烯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英文摘要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高碳烷烃(如乙烷、丙烷、石脑油等)裂解生产乙烯。反应在列管式裂解炉中进行,裂解温度一般在800~950℃,属强吸热反应,能耗极大,烷烃转化率一 超过60%,同时还存在严重积炭和甲烷化问题。甲烷氧化侧联是由天然气直接转化制乙烯的主要方法。该法乙烯收率低,副产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同时大量反应热的不能控制和有效利用,难以工业化。二氧化碳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是一条较新的流程,高能耗、易积碳,需增设二氧化碳产生装置等问题,使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该发明提供了一种由含烷、乙烷混合气,包括天然气、油田气、炼厂气,或者甲烷、乙烷纯气生产乙烯的新流程。而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填充两种催化剂,在微波加热或微波与常规耦合加热下顺次发生甲烷氧化偶联和乙烷二氧化脱氢反应生产生产乙烯,第一段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放出的热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为第二段的乙烷二氧化碳氧化脱氢提供能量和反应原料。两段催化剂床层在600~900℃之间,其中650~800℃最佳,两段催化剂床层反应压力在0.1~3.0MPa之间,在甲烷/乙烷体积比4,甲烷原料空速7000h〈’-1〉、乙烷原料空速3000h〈’-1〉时,尾气中乙烯浓度达18mol%。较之于单独的甲烷氧化偶联和乙烷二氧化碳氧化脱氢反应,该发明具有能量利用合理、原料利用合理、产物中乙烯浓度度、分离成本低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该发明适用于天然气,特别是油田气、炼厂气及乙烯生产过程中乙烷的优化作用。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成果
条目标识符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68986
专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劲松,杨永进,曹丽华,等. 微波强化甲烷氧化偶联乙烷二氧化碳氧化脱氢反应耦合制乙烯. 199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劲松]的文章
[杨永进]的文章
[曹丽华]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劲松]的文章
[杨永进]的文章
[曹丽华]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劲松]的文章
[杨永进]的文章
[曹丽华]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