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配分贝氏体钢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C、Mn元素表征及其稳定性 | |
田亚强; 田耕; 郑小平; 陈连生; 徐勇; 张士宏 | |
2019-03-11 | |
发表期刊 | 金属学报
![]() |
卷号 | 55期号:03页码:332-340 |
摘要 | 采用部分奥氏体化-两相区保温-淬火-配分(IQ&PB)热处理工艺,借助SEM、TEM、XRD研究了淬火配分贝氏体钢组织形貌及残余奥氏体特征,利用EPMA、EBSD、纳米压痕等表征了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中合金元素的分布情况,结合室温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了C、Mn元素对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相变规律。结果表明,淬火贝氏体钢室温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以块状和薄膜状形态存在。在拉伸形变过程中,发生TRIP效应,残余奥氏体体积减小,相变优先发生在铁素体晶界,最后发生在贝氏体板条之间,C、Mn元素对残余奥氏体有稳定作用,使残余奥氏体不易发生相变。拉伸断口处应力集中,残余奥氏体完全转变为马氏体,距离断口2和4 mm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分别为3.12%和5.03%。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比块状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更强,并且γ晶向的残余奥氏体不稳定,容易向马氏体转变。 |
关键词 | 淬火配分贝氏体钢 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 C、Mn元素分布 残余奥氏体稳定性 TRIP效应 |
学科门类 | TG142.1 ; TG156.3 |
语种 | 中文 |
WOS类目 | TG142.1 ; TG156.3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80372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华北理工大学教育部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田亚强,田耕,郑小平,等. 淬火配分贝氏体钢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C、Mn元素表征及其稳定性[J]. 金属学报,2019,55(03):332-340. |
APA | 田亚强,田耕,郑小平,陈连生,徐勇,&张士宏.(2019).淬火配分贝氏体钢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C、Mn元素表征及其稳定性.金属学报,55(03),332-340. |
MLA | 田亚强,et al."淬火配分贝氏体钢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C、Mn元素表征及其稳定性".金属学报 55.03(2019):332-340.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田亚强]的文章 |
[田耕]的文章 |
[郑小平]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田亚强]的文章 |
[田耕]的文章 |
[郑小平]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田亚强]的文章 |
[田耕]的文章 |
[郑小平]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