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和C/C-UHTC复合材料烧蚀机理研究 |
| 汤素芳
|
学位类型 | 博士
|
导师 | 杨柯
|
| 2006-06-16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学位授予地点 | 金属研究所
|
学位专业 | 材料学
|
关键词 | C/c复合材料
掺杂c/c
C/c-uhtc
孔隙率
力学性能
热物理性能
烧蚀
Xps
|
摘要 | 近年来,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发展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飞行器长时间高速在大气层中机动飞行,对气动外形的要求极为苛刻,对材料的防热性能提出了长时间抗氧化、超高温和零烧蚀等新的性能要求。本论文以抗氧化C/C复合材料的烧蚀防热为应用背景,在研究了不同纤维预制体对材料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和热震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开展了C/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研究,并讨论了相关因素对烧蚀性能的影响;研究了SiC和TaC颗粒掺杂C/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探讨了掺杂C/C的烧蚀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ZrB2为基础单元的系列C/C-UHTC(Ultra-high-temperature-cerami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研究,并探讨了不同超高温陶瓷组元和配比对烧蚀行为的影响。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从孔隙结构和裂纹扩展路径入手,研究了不同纤维预制体对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材料的拉伸断裂模式。结果表明,纤维预制体对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加载方向的纤维含量和取向、孔隙分布以及纤维束之间的界面结合。无纬布C/C和斜纹布C/C随着铺层秩序从0°/0°、0°/90°变化到0°/45°,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模量依次降低。
(2)从质点间结合力和声子传热出发,解释了不同纤维预制体对C/C复合材料热物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预制体对C/C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测量方向上纤维含量和取向,以及热解碳片层的取向。
(3)从C/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热震性能和热化学性能四个方面对材料的烧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纤维预制体对C/C复合材料烧蚀率的影响主要决定于表面纤维取向、开口孔隙率和热导率。0°/45°无纬布C/C由于开口孔隙少,XY方向热导率大,表现出最好的抗烧蚀性能。C/C表面的针刺纤维束和束间孔加速了材料的烧蚀。
(4)C/C复合材料小型发动机烧蚀机理主要表现为氧化,机械剥蚀在烧蚀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5)采用粉末渗透技术和化学气相渗复合工艺成功的制备了SiC和TaC颗粒掺杂C/C复合材料,提出了纤维-颗粒双元增强机制,并结合开口孔隙率、束间和层间界面面积以及颗粒-基体界面结合等因素解释了掺杂C/C力学性能的差异。SiC掺杂C/C因其小的开口孔隙率、大的界面面积、好的界面结合以及SiC颗粒的偏转作用,表现出优越的力学性能。
(6)研究了SiC和TaC掺杂C/C小型发动机烧蚀的物理过程,通过分析Knudsen扩散系数在烧蚀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烧蚀产物的物理特性,阐明了掺杂C/C的烧蚀机理。
(7)采用粉末渗透技术和化学气相渗复合工艺成功地制备了系列C/C-UHTC复合材料,并对其小型发动机烧蚀性能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C/C-ZrB2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机械剥蚀、C基体的氧化、B2O3弱的化学和物理阻挡、ZrO2的物理阻挡和气体的质量引射。SiC的添加改善了C/C-ZrB2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不同ZrB2-SiC体积比对C/C-ZrB2-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TaC的添加恶化了C/C-ZrB2-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HfC的添加对C/C-ZrB2-SiC的烧蚀性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8)研究了C/C-UHTC复合材料氧-乙炔烧蚀性能,考察了材料在不同热流密度和烧蚀时间下的烧蚀行为。结果发现:随着热流密度从3920 kW/m2、3200 kW/m2降至2380 kW/m2,复合材料的烧蚀率明显降低;C/C-ZrB2、C/C-4ZrB2-1SiC和C/C-1ZrB2-2SiC-2HfC的烧蚀机理由氧化和机械剥蚀逐渐过渡到主要由氧化控制,C/C-1ZrB2-2SiC、C/C-1ZrB2-2SiC-2TaC和C/C-4ZrB2-1SiC-4TaC的烧蚀机理由氧化和机械剥蚀控制。
(9)在三种不同热流密度下,C/C-ZrB2的烧蚀行为依次表现为:a) 致密熔融ZrO2保护层的物理阻挡;b) 固相ZrO2网络结构的原位阻挡;c) 固相ZrO2网络结构的原位阻挡以及液相B2O3有限的氧化防护。C/C-4ZrB2-1SiC的烧蚀行为依次表现为:a) 熔融ZrO2保护层的物理阻挡,以及玻璃相的大量挥发和机械剥蚀;b) 与上类似;c) 硅酸盐玻璃相阻碍氧气扩散和ZrO2的支撑作用。C/C-1ZrB2-2SiC-2HfC在三种热流密度下的烧蚀行为均表现为高熔点相HfO2和HfC1-xOx较好的耐冲刷能力,以及低氧气扩散率的硅酸盐的形成。C/C-1ZrB2-2SiC、C/C-1ZrB2-2SiC-2TaC和C/C-4ZrB2-1SiC-4TaC在三种热流密度下都主要表现为低熔点液相的强烈剥蚀。热流密度为2380 kW/m2时,随着烧蚀时间延长,C/C-ZrB2、C/C-4ZrB2-1SiC和C/C-1ZrB2-2SiC-2HfC均能起到较好的热防护。 |
页数 | 125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17007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汤素芳. C/C和C/C-UHTC复合材料烧蚀机理研究[D]. 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06.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